<

第九百一十四节 寇可来,我亦可往!(3)(1 / 2)

张越很快就拿到了鶄泽一战,汉军的战损报告。</p>

两千汉骑,奔袭鶄泽。</p>

损失战马,两百余匹。</p>

包括两个什长在内的,四十余人战疫。</p>

此外,还有轻重伤兵三百余人。</p>

这个数据,看上去很夸张。</p>

但却是当代汉军,在正常情况下,与匈奴骑兵交手的真实反映。</p>

三十五年前,卫青的打的河南战役,比这夸张多了。</p>

元朔二年,卫青与将军李息,从左右两个方向,对河套发起进攻。</p>

卫青率部,奇袭梓岭,梁北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高阙要塞,堵住了匈奴在河套地区的白羊部与楼烦部主力,全歼之。</p>

此役,卫青斩首两千三百余,缴获牛羊马匹橐他数以百万计,俘虏了数千人。</p>

猜猜看,卫青损失了多少?</p>

史书上记载,说是‘全甲兵而还’。</p>

意思是出去多少人,回来多少人。</p>

连甲胄也都完完整整的带回了长安!</p>

当然,那是夸大之语。</p>

实际上,张越掌握的情况来看,卫青还是损失了一些兵马的。</p>

石渠阁里有卫青本人当年的军报,也有随军的军正(军法官)的报告。</p>

结合两者的阐述,河南战役,卫青部的直接战损,大约是死伤四百余。</p>

其中,战死者不满百。</p>

这就是打出了碾压优势时的必然结果。</p>

后世的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与数万清军激战数个小时。</p>

打完了一看,英军战死三个,法军两个。</p>

即使是清军,也就损失了一千左右(清廷自己统计是三千)。</p>

要知道,八里桥之战的时候,可不是现在。</p>

那时候,交战双方都动用了大量火枪、大炮。</p>

更出现了激烈的白刃战和争夺战。</p>

而鶄泽之战,汉军骑兵,则是从一开始就碾压了自己的敌人。</p>

无论装备还是技战术,都远远超过了呼揭人。</p>

两者的差距,可不仅仅是代差。</p>

交战双方,不仅仅是装备上有差距。</p>

训练、战术和身体素质方面,也都存在着鸿沟。</p>

想想看,长水校尉的士兵,平时吃什么?</p>

呼揭人平时的食物又是什么?</p>

就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夸张的战损比了。</p>

不客气的说,在这个一汉当五胡的时代,哪怕换一支普通的汉军,只要战术得当,指挥正确,也完全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击溃或者消灭呼揭的骑兵。</p>

匈奴人没有三倍以上兵力优势,就不要妄想着,可以在正面战场,击败或者包围一支有着充足补给和高昂士气的汉军。</p>

反观呼揭,直接斩首,一千四百以上。</p>

其后的战斗中,又陆续消灭了顽抗之敌一千余人。</p>

剩下的数百人,全部被俘虏。</p>

当然还有数百人向北逃遁。</p>

算是张越昨夜夜袭消灭的那个小分队。</p>

入寇的呼揭骑兵主力,现在已经不复存在。</p>

最多可能还有两千左右的残部,滞留在外。</p>

而这些人,将直接被在盐泽的司马玄部堵住。</p>

最终可能,只能有几百人逃回弓卢水。</p>

看完报告后,张越立刻就在续相如和十几个长水校尉军官的注视下,就地撰写向长安的报捷奏疏。</p>

花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将这封奏疏写好。</p>

然后,交给续相如,让后者立刻快马急送长安报捷。</p>

其实……</p>

张越本可以再等等,等司马玄所部联系上了,再统一报告。</p>

但是……</p>

马上就可能要去打弓卢水的卫律部。</p>

甚至可能要远征数千里,去幕北做一番事业。</p>

这奏疏就必须写,而且得马上写。</p>

早在数百年前,司马镶且就已经说过:军赏不逾月,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p>

当代的汉军,千里从军,跟随将军们南征北战,可没几个人是为了国家大义、社稷兴衰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p>

当兵,只是为了积攒功劳,发家致富,封官拜爵。</p>

很现实,也很简单。</p>

别说士兵们,军官们也都是如此。</p>

辛辛苦苦打仗,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就是为了这些东西。</p>

后世北宋的高粱河之战怎么惨败的?</p>

还不是就是赵光义小气,不肯马上兑现赏钱,搞得士兵们怨声载道,原本好好的局面,被他一个人搞烂。</p>

张越可不会做这种傻事。</p>

将送奏疏的使者,送走,张越就对着长水校尉将官们,拍着胸膛保证:“诸君此战,立有大功,吾以向陛下为公等请功,凡有功者,必皆得重赏!”</p>

诸将听着,都是喜笑颜开,纷纷拜道:“愿为陛下,侍中公效死!”</p>

“善!”张越扶起众人,道:“除朝堂的官爵封赏外,本使还将以持节使者之名义,就地对全军进行犒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