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称不上是什么明君。</p>
其实。</p>
在王应辛的心里,对此是颇为不耻的。</p>
毕竟他们这些搞农业的,最是明白民间百姓的疾苦,先帝手段狠辣残暴,那是对官员对勋贵,所以百姓爱戴他,可如今的新帝是个什么德行??</p>
只是……今日一见。</p>
却是大大出乎了王应辛的预料。</p>
温润、俊雅、和善……虽为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却知道自家先祖父默默做出来的诸多努力和功绩,更愿意称呼一个前朝的县尹为“先生”。</p>
「这样的皇帝,如何像是一个沉溺玩乐之人?」</p>
王应辛心里不由得一阵嘀咕。</p>
当然,这种想法他是不敢表露出来一丝一毫的,要知道,这次大明皇朝的新旧交替虽然没有闹出来乱子,可这位少年帝王却已经轻飘飘半个两个灭门大案了。</p>
他尽力维持住自己面上的神情。</p>
恭敬地回话道:“回陛下,先祖父的著作以《农书》为主,《造活字印书法》等技术书籍为辅,其中每一个字,每一张图纸,都是先祖父毕生心血,不敢不好好保存。”</p>
“草民一族自天下起事,天下战乱以来,一直隐居在先祖父在任的旌德县,耕读传家,不敢不遵先祖父遗训。”</p>
王应辛下意识回了朱允熥的话之后。</p>
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一颗心脏更是疯狂跳动起来。</p>
没别的。</p>
只是他突然反应过来:</p>
自己一族自战乱起就隐居了起来,先祖父在前朝不过是县尹之位,算不上起眼,可这位新帝甫一即位,便特地找到了他们,点名要先祖父的著作,更是对先祖父钻研农学表现出敬重和赞善,还问及自己一族的现状……</p>
其用意稍微想一想。</p>
就不难明白:大明皇朝的这位新君……莫非是要重用他们这一脉人!!?</p>
他们秉承先祖王祯的遗训,不忘发扬先祖的意志。</p>
如何不愿将手中的技术造福于百姓?</p>
只是一时没有机会罢了。</p>
“一族?”朱允熥也注意到了王应辛一番话之中的重点,一双眸子都骤然亮了起来,这个词汇听起来可不像一两个人啊!</p>
他现在缺什么?</p>
缺的就是技术人才!</p>
他原本的期望是,王祯多少还有一两个后人在,继承了一些他的学识和本事是最好的,毕竟王祯属于元朝末期的人物,经历这么一场天下大乱,后人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p>
听到朱允熥这么问。</p>
王应辛立刻确定了自己的猜测。</p>
极力压抑住自己声音之中的颤抖,保持平静回话道:“回禀陛下,祖父一脉传承下来的直系血脉共二十七人,不过与我们隐居在一处的,还有当年其他匠人的后人。”</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