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80章 给资本主义插上翅膀(1 / 2)

抢救大明朝 大罗罗 2869 字 2023-08-04

郑芝龙的“十出十四归”对于海贼(海商)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暴利行业,只要人船平安,百分之四十的利息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手工工场而言,可就真的有点高了。

在大部分情况下,手工工场无法承担如此高昂的资金成本。可是对于郑芝龙这号放债的债权人而言,年息40其实也没多大的收益。

因为他们放出去的是真金白银!真的得把一箱箱的银子验好了,称好了,再交给债务人债务人把这些银子搬走以后,郑芝龙手里的银子就真的减少了。

也就是说,郑芝龙的高利贷买卖是没有一点放大,也就是没有大于一的乘数效应。

一般情况下,郑芝龙为了保证随时能往外放债(这是一个诚信高利贷者的金字招牌),他的高利贷资金利用率一般也就在六七成,有时候甚至会低于五成。十出十四入打个六折,也就是两成多的毛利。再扣掉坏账、收账和管理成本(资金进出不是走票据,而是真金白银,那成本就高了),净利润能有两成就不容易了。如果把息口降到两成以下,那郑芝龙的实际收益就剩下百分之几了,还放毛高利贷?直接买点土地收租算了。

实际上,许多没有收账能力(砍人也不容易),也没有什么好赚的项目可以去做(有也不见得忙得过来)的商人,往往会把闲钱投在土地上——后世都说中国商人爱买地什么的,所以就没资本主义云云的。

其实吧,这是中国金融业发展水平不足,没有产生银行业所造成的。

而中国古代的金融业发展水平不足的原因很可能和宋明两朝的天倾有关。毕竟宋朝以前的中国主要还是豪族社会,工商业也不怎么发达。只是到了宋朝,中国的平民社会全面繁荣之后,才有了比较发达的金融业。但是宋朝遭遇的天倾陆沉,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打击极大。而历史上的明朝也遇上了类似的情况这个金融业的进步,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所以两场天倾后的从头开始耽误了不少时间。

比如会票、银票、交子、会子之类的票据或纸币,在宋朝都已经出现,还是蛮先进的。但是到明朝初年都整没了,就只剩下没人要的宝钞

“老泰山,您看这个”朱慈烺说着话,已经摸出了一叠印刷得花花绿绿的纸,递给了坐在边上的郑芝龙。

郑芝龙借过那叠纸看了看,问了句:“这个是会票?”

会票就是汇款用的票据,现在已经出现了,郑家的商行也有这项业务,但是这项业务就是单纯的异地汇款。

朱慈烺说:“这是银票、支票、会票、钞票和存单一共五种票据。”

原来是五种票据啊!郑芝龙心说,怪不得几张纸看着有点不一样。

“会票我知道,我家就有”郑芝龙说,“这个钞票是不是和宝钞一样?还有,银票、支票、存单都是什么意思?”

“这个钞票不是宝钞,”朱慈烺道,“这是银行发行的钞票,不是户部发行的宝钞,银行的钞票是凭票即付的!”

“即付白银吗?”郑芝龙又问。

“是银币,就是这种一两银币!”朱慈烺又摸出一块铸造成圆饼形状的银币,轻轻的摆放在了自己和郑芝龙之间的案几上。

铸造银币也是发展金融业的重要一环!

明朝没有银币,甚至没有给白银设立一套成色和度量衡标准。所以在明朝使用白银的场景是这样的——购物者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都需使用戥子(小称)称出重量,买卖双方往往都随身携带戥子。而铰银子的过程中落下来的银屑也不能扔了,得小心收集起来,再用随身携带的腊块点燃加热银屑将之融成比较大的银块

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金融票据是有一定困难的——票据得有一个标准的标的物啊!

所以朱慈烺得先发行银币,再推广票据。当然了,铸造银币是个手艺活,不可能一下就普及开来。因此朱慈烺现在给郑芝龙看的银币,仅仅是票据所对应的标准的标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