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大天尊,权掌人间事(求全订)(1 / 2)

<sript><sript>

听得袁天罡这句话,在场的众臣纷纷点头。

郑道士祈雨求得瓢泼大雨,固然厉害、有功。可这又将他们这些朝堂重臣置于何地。案牍劳形,难道竟比不得一个道士登坛求雨吗?

袁天罡的话,切中他们下怀。

祈雨,只能暂缓灾情。而白贵上奏的奏疏,则为百世良法。不仅今年旱灾适用,今后百年、千年,到别的地方亦是适用。

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比起称赞野班子出身的郑道士,众臣更认同和他们在同一个体系中的白贵。哪怕这个郑道士是白贵引荐给皇帝的。

“袁爱卿所言有理。”

李世民点头,不愿驳了袁天罡和一些大臣的面子,赞同道。

他可重道,却不能忽视大臣的感观。

这是屁股问题。

朝堂,讲究平衡。

作为皇帝,称赞郑道士可,但决不能本末倒置。郑道士能前来长安祈雨,靠的是什么,还不是因为他是人皇。朝堂是他可依仗的资本,而郑道士只是锦绣添花的花。

白贵作为左拾遗,亦在场,当面对袁天罡道谢。

时间流逝,临近两刻钟的时候,雨水日益稀疏。

两刻半时,雨水枯竭,&bsp&bsp乌云散去。

凤楼上。

“正好两刻半时。”

众人听到禁军报时,惊诧道。

袁天罡抚须不语,&bsp&bsp一副高人姿态。

“法师布雨有功,&bsp&bsp赐千金,&bsp&bsp入钦天台听用……”

郑道士从法坛下来后,李世民面见,&bsp&bsp并赏赐道。

钦天台,又名观象台,是大唐专门招募奇人异士的地方。郑道士会这一手祈雨术,&bsp&bsp李世民招募其入钦天台则是必然。

“如袁台正所言,贫道颜面浅陋,仅能向仙神求得两刻半时的雨水,再多的,即使开坛醮法,&bsp&bsp也求不到了。陛下命我入钦天台,&bsp&bsp莫不过为的是祈雨事……”

“贫道入钦天台,&bsp&bsp也不过泥塑雕像罢了。无半点用处。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郑道士没有自矜,&bsp&bsp婉拒了李世民的厚赐。

他要的是功德,而不是一些凡俗金银。这些金银他不缺。而入了钦天台,&bsp&bsp他可没有自信在袁天罡眼皮底下不露出马脚。

刚才他上凤楼的时候,&bsp&bsp听到袁天罡提前精准的计算出了他祈雨下雨的时间,吓了一大跳。若不是他平日里养性功夫到位,此刻早就吓得逃之夭夭了。

落袋为安!

太贪心,反倒不美。

袁天罡,是钦天台的台正。

“法师有大才,却不能为朕所用,&bsp&bsp朕之失也。武威城的青山观,&bsp&bsp朕会命人前去翻修,赐下匾额,拨给道田,每岁赐下禄米……”

李世民闻言,叹息一声,也不强求,而后再加了诸多赏赐给予郑道士。

先前赏赐虽薄,但事实上给了郑道士一次当官的机会。如今郑道士不愿在钦天台为官,那么这官职,就自会转变为其它的奖赏。

官职比金银更贵!

此刻郑道士已经明言不能再为大唐求雨,钦天台也不缺少其余的高道。郑道士不想留,&bsp&bsp李世民亦不会太过强求。

“谢陛下隆恩。”

郑道士敛衣道谢。

……

求雨事终,&bsp&bsp郑道士也没在白宅久留,乘虚御风离开了长安,重新回到凉州府武威城。

不过在离开之前,郑道士也言明,若今后有事,白贵亦可找他。即使他道行不行,还有另外两个师伯帮忙。

修道士,都是广结人脉。纵然白贵和他有一点小龃龉,但这点无伤大雅。顶多是从师徒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就例如此次,为中土祈了一次雨,他所获匪浅。而白贵,很显然,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交好,还是很有必要的,因噎废食要不得。

白贵自不会推拒,欣然答应。

修行不仅是打打杀杀,还有人情世故。

旱灾持续到了六月末。

此次关中大旱,粮食虽减产不少,但因白贵、郑道士的原因,挽救了不少即将旱死的庄稼,虽是饥年,但好在没有酿成。

而就在七月六日的这一日。

谷鬨&ltspa&gt  白贵正在写奏折,忽感一阵睡意,但他没有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