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点了点头,“是,他自传的语言没什么框架结构,属于想到什么说什么,当个饭后读物差不多。”
“至少证明大概率是本人写的。”陈博知道能混到出自传的大佬,很多不是亲笔撰写,多数是拟个提纲,由出版社找人代笔,写完再核对下细节,最后敲定成稿。
“我第一年的战绩也就勉强跑赢指数基金的水平,这跟我那些动辄50收益起步的同学相比简直望尘莫及,他们也经常调侃说我每天花费那么多时间研究各行各业,到头来不如直接在热搜上捡一只买。”
程材的ppt没有滚动到下一页,这部分内容应该是自己即兴添加的。
“付出与劳动不成正比只是暂时的,好日子不可能一直都有,当市场面临风险的时候,回撤率会证明我是对的,在一跌中识相的人选择了早早止盈,但还是有不少头铁的选择加仓硬扛。”
“通过灵活快速的高低切换,在经历牛熊转换过后,我成为了笑到最后的赢家,收益率也远超当年收益最好的板块,但这不是巅峰,这只是巅峰的开始,往后我的收益率越来越夸张,如果拉长到10年的维度,那是一条陡峭而迷人的指数曲线。”
王旭又压低音量抬杠道“别看他现在洋洋得意,书里那会儿说,单押注一个行业的时候成天担心受怕,父母给他的房贷钱,同学们的嫁妆彩礼,还有亲戚小孩的零花钱,全部在他一个户头上,每天1上下的波动,都能让人眼皮子打颤不止。”
“同学们的嫁妆彩礼也能搞到手?这忽悠水平可以的。”一般这种要用到大事上的钱都不会调度,至少陈博会这么做。
“他拉了几个群,在里面搞线上路演,各种技术指标分析、还有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把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最后承诺保本,收益七三开,自己拿七,前前后后弄了一百多万。”
尽管这本书看过有些时日,但王旭对里面的内容依然能如数家珍。
“他自有资金多少。”陈博的语气里充满好奇。
王旭伸手比划道“10万不到,父母提前预支了半年的房贷款,让他自己支配,这部分6万左右,加上打工攒下的钱,3万出头。”
“十倍杠杆啊,这要是栽了,不得凉凉。”陈博惊呆了。
“对啊,所以说,有运气成分。”王旭还把程材的第一桶金娓娓道来,“那年上半年火的是医美,他在里面死拿了2个多月,翻倍后跑到可降解材料,刚好遇上产量爆发元年,半途没忍住开了融资继续加杠杆,10个月的时间把账户成功做到千万水平。”
“听起来是挺传奇的,胆识运气缺一不可。”陈博简单点评了两句。
“更传奇的是书里提到的舍友。”
“他舍友比他更厉害么?”陈博追问道。
“没,就单纯的抄作业,人家拆二代,他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反正是同进同出,人家本金初始就1000万,最后挣到钱分了程老师1000万。”
“啊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