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他有能力旁人也会因为他的出身看轻他,除非他能一鸣惊人,惊艳全场,很遗憾的他又非那种毛遂自荐能镇住全场的人才。
此时李斯很清晰的认识到两件事情,他想要完成自己的野心,出身与能力缺一不可,能力他是有的,只是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他相信自己只要经过一番名师指导,才华展露不会比当时那些名动七国的名士差几分,至于出身就不是那容易能解决的了……
随后李斯一边游历七国,一边寻找机会。
后来,他听闻儒学大师荀子正在楚国兰陵县开设私塾,招募学生。李斯听闻后,欣然前往,荀子这种在当时名满天下,有声望的名师正是他所需要进身之阶,首先荀子有真才实学可以教导他本事,其次名师出高徒,有了荀子这层关系,他便等于有了一层拿得出手去的身份。
在荀子门下李斯终于得偿所愿,初露锋芒,荀子对于李斯的才华很欣赏,但对李斯的野心也很明白,是填不满的猛兽,最终会连带着自己都一起吞噬,害人害己。
所以在教导李斯的过程中荀子格外谨慎,一身帝王之术,也尽量摘着那些旁枝末节辅佐之术教导,故而李斯在荀子手下其实只学到了一半帝王之术,或者说可以称为王佐之术,虽然荀子在帝王之术上藏了一首,但在他思想反面没有任何私藏,将自己有关“法”的领倾囊相授。
没出几年李斯便觉得在荀子门下学无可学,荀子身上能学的他全都学了,儒家经典,法家萌芽思想,荀子个人理念,李斯全部娴熟于胸,此时的他还不知晓荀子留了一手,将那帝王之术私藏一半。
觉得自己可以出师的李斯很快想荀子提出此行,在出师的时候李斯希望荀子帮他引荐楚国春申君,好让他拜入楚相春申君黄歇的门下。
荀子知晓李斯心中野心,一时间有些犹豫,并未在第一时间答应李斯,荀子这一犹豫不要紧,也给了李斯自己思考的时间,他曾周游七国,对七国的局势国力都有一定了解,没被荀子拒绝前李斯还觉得楚国不错,可当他根据自己游历七国的所见所闻仔细对比一番后发现,楚国好像并非他的栖身之所。
这时恰逢荀子想通了,他是以人心本恶的角度去考虑李斯将来成就,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能压得住李斯一时,压不住李斯一世,李斯是带腿的活物,又不是石头,日后李斯想走他也拦不住,以李斯的野心早晚都会出人头地,七国之间搅风搅雨的人已经不少了,也不差李斯一个……前有纵横家,合纵连横视七国如玩物,他李斯再厉害能比得了纵横家几位……于是荀子便决定索性成全李斯。
可当荀子打算满足李斯这个念头的时候,李斯却拒绝了,李斯对他说“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其实呢,是李斯内心嫌弃“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唯有秦国那时崇尚变革,最适合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