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借用老将廖化之手处置了意图作乱的大将董厥,如马岱追砍魏延故事,以最小代价平息了一场北境祸患。
原本被阻于关城道的姜绍随后也顺利抵达了汉中首府南郑,在廖化、张翼及姜维旧部的帮助下,全面接掌了汉中的兵权。
董厥原先的一干军中心腹,也被问罪下狱,准备解送押往成都。
代替董厥接掌汉中军队的姜绍上任之后,致力于安定人心、团结将士,计划平稳过渡、一切正常后,再实地巡视汉中、武都、阴平三郡的沿边戍守,吸取上次被魏将胡烈突袭阴平的教训,争取把北境三郡打造成蜀汉的坚固防线。
抵达伊始,姜绍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旧部人马之中有徐遵、范周等人动摇立场、巴结董厥等问题,但姜绍都不以为意,没有把这种事情上纲上线,特意提出来秋后算账。
当其时,姜家父子先后被调离前线,董厥接掌汉中兵权,很多人都以为被解除兵权后的姜家大势已去,不管是为了另寻出路,还是为了寻求自保,都必须与新上任的辅国大将军董厥打好关系,这是人之常情,若姜绍与他们易位而处,相信也会有类似的选择。
所以他不翻旧账、不搞打击报复,对军中各部尽量是一碗水端平,不搞差异化处理。
只是汉中的事情还没完全上轨道,南边又传来了军情急报。
汉中南郑,军营官署。
姜绍看完了朝廷诏书和一封密信,伸手把诏书递给一旁的汉中太守李简,叹息说道:
“眼看北境诸事刚刚有了起色,不成想这南边又出了事情,南中有兵马北上侵入犍为郡,还打着勤王的旗号,朝中派遣虎牙大将军句安率军迎战,结果反倒在犍为境内吃了败仗。”
“眼下句将军的败军退守武阳城,连番派快马向成都告急,朝中无奈,想到某在犍为任上的功绩,急召某回朝领兵,南下解围武阳,与句将军一道平定这股南中兵马。”
“这真是多事之秋、人心不古。”李简看完之后也摇摇头,伸手把诏书递给下一人,由李环、何攀、侯大目等在场的姜绍旧部交替传阅。
镇守汉中的主将在南郑城中本有办公的官署,只是因为之前的董厥与汉中太守李简不和,所以他宁愿长住在城外的军营大帐之中。
这一次与李简有着不浅交情的姜绍奉诏代替董厥接掌军权镇守汉中,干脆就把军中办公地址重新迁回城中的官署之内。
他刚刚接到这封加急的诏书时,正在与李简、李环、何攀等人商议北境的军政事务。
等到场上众人将这一突发情况的内容消化完之后,姜绍看向汉中太守李简,“李府君,你怎么看?”
“将军。”李简清清嗓子,拱手说道:“诏书字数虽然不多,其中缘由却不难猜测。朝中既已急召将军回朝,又没有要求调遣北境兵马,想必是句将军交战失利,朝野震动,成都又缺能征善战、稳重可靠的宿将,所以朝中明知汉中等地还未完全平复,也不得不在北境初定的情况下先召将军回朝领兵。”
姜绍点了点头,李简说的是显而易见的内容。
当时他与便宜父亲再见面时,姜维说的紧要四件事情里面没有南中,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他们都认为,南中地处偏远、内部情况复杂,就算阎宇的旧部有一部分人马在南中想要起兵,估计也没有多少人响应,他们的危害远不如在北境镇守汉中北大门、手握兵权的董厥威胁来的大。
完全可以在安定朝中和控制北境军权后,再遣使试探一下南中安南将军霍弋的真实政治态度。
看看南中这块地方,到底是一小部分人马在蠢蠢欲动,还是他这位镇守一方的实力派将领想要站队阎宇,与目前由姜维掌权的蜀汉朝廷对抗到底。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后续事态的发展又出乎了他们的判断。
威胁最大的汉中守将董厥被老将廖化装病赚杀,亲手用铁椎敲碎了天灵盖,北境守军在这位意图对抗朝廷的辅国大将军骤然身死之后,顺利由北上的镇北将军姜绍接掌,整个过程连其他浪花都没有翻腾起来一朵,算是以最小代价实现了军权交接的平稳过渡。
而原本威胁不大的南中反而出了岔子,竟然有一股南中兵马扯旗北上,打着勤王的幌子入侵犍为郡,还在当地击败了前来迎敌的虎牙大将军句安的军队,让成都以南地区风波骤起,朝野震动不小。
这可就让刚刚复出执政的姜维和蜀汉朝廷陷入到了十分被动的境地。
谁也没有料到,也算是蜀汉军中宿将的句安竟然会败于一股名不见传的南中兵马之手。
接下来,派谁领兵,就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身为宰臣的太傅姜维自然不可能亲自下场,与句安同时在平定阎宇之乱中立下大功的柳隐作为镇军大将军,又有拱卫京畿之职,若非不得已,也不能够随意调动南下,让京畿兵马又无一位军中宿将坐镇。
刚刚破格提拔中监军的汉家宗亲刘遐虽然在守卫宫城、进攻叛军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的忠勇,但领兵作战的能力如何,还有待一段时间的检验,至于政治上还算信得过的黄崇、段灼之流,都是威望、资历不足于领军南下作战的。
最最重要的,这一次句安率军出击战败失利,已经让姜维和朝廷都非常被动了,若是第二次调兵遣将南下再度失利,那恐怕就会引起朝野剧烈震荡,连带着动摇太傅姜维刚刚获得的执政地位了。
所以,这一次领兵出战的将领,必须在政治和能力两方面都过硬,还要确保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思来想去,姜维和朝中只能够把北上不久、还没把北境的事情完全捋顺的姜绍又召回来,让他充当救火队员,国中哪一块地方起火,就紧急派他赶去把那一处的火焰扑灭,避免形成燎原之势。
想明白这几个点,姜绍一会北上,一会南下,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他自身也知道当此危急之时,自己是责无旁贷的,他想了想,看着李简说道:
“诏书既下,某交代完军中各项事宜后,明日就要启程返回成都,接下来汉中军政诸事,就要仰仗李府君和梁、尹诸位将军了。”
李简当即应诺。
董厥已死,北境之内最大的威胁也就消除,靠着汉中太守李简和梁质、尹广等姜维旧部将领,加上姜绍原来的部下徐遵、范周等人,虽然缺了主心骨,总体上进取不足,但群策群力守住汉中、武都、阴平三郡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张翼、廖化两位老将,虽然他们不算入姜家的班底人马之中,但在保家卫国、抵御魏军的事情上,也是忠心可鉴的。
姜绍又看向了李环、何攀、侯大目等人。
“惠兴、大目,你们各自下去准备返回成都的事宜,李都尉也挑选少量兵卒一同南下,随便告诉飞军中的杨稷、毛炅两位都尉,让他们也率领亲兵一道出发。”
场上诸人轰然应诺。姜绍见状,停顿了一下,又说道:
“对了,诏书里北上入侵犍为的,只写了为首有南中军中的校尉霍处,但密信上,还写了另外两人,分别是爨谷、毛虎!”
···
时间推移,远在汉中千里之外的武阳城郊。
南中军营内,一班夷、汉军官正吵吵闹闹,各执一词嚷个不停,全无一丝秩序井然的军议场景。
三十多岁年纪,形貌粗短、身披铁甲的校尉霍处正冷冷的看着这般吵闹的人群,思虑重重。
他的出身倒是与如今声名鹊起、军功赫赫的镇北将军姜绍类似,都是假子出身,是由安南将军霍弋在南中收养的军中义子,身上兼有汉、夷二族的血脉,以骁勇作战闻名于南中军中,被霍弋任命为军中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