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两百五十六章影响外溢(求订阅)(1 / 2)

论文投稿,往往从投稿到发表论文,时间都会比较长的,越权威的论文,这个时间就会越长。

因为这个审稿时间,动不动就是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时间,因为期刊都是求着找著名的数学家作为审稿人,这时候期刊是没办法催促审稿人加快审稿工作的。

要是这么做,审稿人直接双手一甩,哪里凉快哪里待去,自己另请高明。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论文相当有质量,论文写得水平很高,引起审稿人的感兴趣,审稿人哪怕是熬夜通宵也都会看完。

刘一辰将论文投稿了,就不再关注,他的目标还是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因为他内心之中,还是希望将哥德巴赫猜想这项荣誉留在华夏,使得日后人们提起哥德巴赫猜想就不得不说起华夏,让华夏数学界的力量始终存在于这一光辉的一页。

华夏人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总是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当年陈景闰证明‘1+2’,各大媒体全力输出,并且还进入了历史书,成为共和国建立以后华夏数学成果前列的存在,连带着哥德巴赫猜想在华夏有着最大的知名度以及最为独特的地位。

甚至于可以这么说,对于绝大多数华夏人而言,哥德巴赫猜想是远远超过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的,重要性也要远远超出的。

而这一点上,在民科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年都会有民科大神宣传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然后神神叨叨地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写着别人看不懂的公式、符号。

民科大神甚至于独创了属于自己唯一能看得懂的符号以及公式,甚至在大街上兜售着自己的研究成果。

然后愤愤不平的表示,数学界不认可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嫉妒自己的才华,担心自己成了著名数学家抢走他们的话语权,然后说什么现有的数学知识是别人发明出来的囚笼来禁锢思想,他们这是在打破思想禁锢,是伟大的。

刘一辰则是循着孪生素数证明的成果,开始研究波利尼亚克猜想。

1849年,波利尼亚克针对于孪生素数猜想提出了更一般的猜想:对所有自然数k,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对(p,p+2)。而当k=1的情况就是孪生素数猜想。

既然攻破了孪生素数猜想,自然可以往上攻克波利尼亚克猜想,毕竟可以这么说,孪生素数猜想是波利尼亚克猜想在特殊情况下所成立的。

刘一辰,也打算选择‘波利尼亚克猜想’作为课题,成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想来以波利尼亚克猜想的分量,应该差不多算是菲奖级成果,只要证明出来通过德利涅教授的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应该是没问题的。

就在刘一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的时候,因为《数学年刊》最新一期已经漂洋过海,渡过了广阔的太平洋,抵达太平洋彼岸的华夏。

顿时,‘刘一辰’这個名字时隔2个月再次出现在广大华夏民众的视线之中。

“青年学者刘一辰,成功解决世界级难题‘弱哥德巴赫猜想’!”青年报率先报道了,而且以这样的标题,标题虽然只有一个,却信息量十足。

可以说,完美的体现了信息量的密集与劲爆,充分发挥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以及严谨性。

在报道这一研究成果的同时,青年报引用了审稿人‘怀尔斯’对他研究成果的评价:

“这是一项杰出的成果,无论是作者最终得到的结论,还是在证明这一猜想时用到的开创性方法,现在我们可以用确定的口吻说,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证明,我们已经看到哥德巴赫猜想被解决的曙光——安德鲁·怀尔斯!”

顿时,消息纷纷被报道。

“震惊!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震惊!他又证明了一个世界级数学难题!”

“......”

互联网媒体速度之快,堪称光速一般,短短时间内就消息传遍整个互联网,当然他们不是很专业,根本分不清‘弱哥德巴赫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的区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认知中,‘弱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哥德巴赫猜想’。

顿时,这些报道一经报道,理科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

“卧槽~~~哥德巴赫猜想就这么被证明了,我还在想我研究生毕业论文就写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现在被捷足先登了!”

“可怕!哥德巴赫猜想终于被他证明,从此以后,哥德巴赫猜想留下深深的华夏印记,我不关心哥德巴赫猜想是谁证明的,我只关心它是不是华夏人证明的!”

“呜呜呜~~~陈老师在天之灵,也可以瞑目了,若不是当年环境太恶劣,陈老师一定可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过没关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荣誉,还是留在了华夏。”

“按照以前报道,谁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谁就能获得诺贝尔奖,现在我们华夏人终于要获得诺贝尔奖了(泪目)!”

“诺贝尔奖,华夏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