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又一场德比
其实诺丁汉这座城市一直是有两支职业球队的……
如果不是这场足总杯赛,恐怕很多人都会忽视这一点吧?
很多城市以拥有“高水平的同城德比”而自豪,因为这说明他们的足球氛围很浓,水准很高。这一点在诺丁汉这座城市中几乎永远都不可能出现。因为诺丁汉森林和诺兹郡是不在一个档次上的。
诺丁汉森林已经拿到了五座欧洲冠军杯,而诺兹郡则还没参加过英超联赛。
基于两队巨大的实力差距而造成的地位差距,诺丁汉森林和诺兹郡之间基本上很少能够有一场正式的德比大战。
感谢足总杯,这样的机会来了。
诺兹郡的球迷最是要感谢足总杯,因为他们的机会来了。他们一直就想教训教训那个狂妄自大的邻居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诺丁汉森林自然是不会在季前热身赛中找诺兹郡这样的对手热身的――他们倒是聪明,生怕伤了一个两个主力的,影响整个赛季……
之前的诺兹郡其实也是没什么底气挑战诺丁汉森林的,只能在嘴巴上骂骂脏话,骂诺丁汉森林是外国资本的走狗,早就不算英格兰的球队了。
现如今,情况不一样。唐的到来,让诺兹郡实力大增,他们也可以稳定在英冠联赛中游了。这也让他们心思活络起来,想要在老冤家面前证明证明自己的实力了。所谓“饱暖思淫欲”……呃,其实意思差不多。实力上了一个层面,精神领域自然也上了一个层面,也敢考虑一下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所以当一个月前,足总杯第三轮的对阵安排一出来,诺丁汉城就沸腾了。有最少一半人都在摩拳擦掌的等待着这场比赛的到来。另外一般人嘛……其实诺丁汉森林对这种同城德比倒是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来了。
或许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两队地现状――“诺兹郡的眼中只有诺丁汉森林。诺丁汉森林看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所以面对难得一遇的“同城德比”,诺丁汉森林的训练计划并没有什么异常,和以前他们面对任何一场普通的足总杯比赛都一样。球员们大多在谈论的也不是他们足总杯上的对手,而是联赛。
只有陈坚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意思地。他在西班牙人经历了一场同城德比,然后告别了那座城市。没想到刚刚来一支新球队,新城市,就又遇上了另外一个同城德比。
结束和开始都落在了“德比”上,有意思。确实有意思。
“其实这场德比还是有点意思的……”直到比赛开始前一天,终于有人想起了他们明天要踢的是一场同城德比来了。
“诺兹郡现在的主教练以前可曾经是我们的助理教练呢。”加雷斯.贝尔向一群新球员讲起往事,听得大家颇为神往。现在在队中,经历过“中国助教”时代的球员确实没几个了。
“说起来,那时候可没想到他有朝一日会去做主教练,而且还是我们的同城对手……”贝尔捏着下巴咂吧嘴道。“而且说起来和陈坚还有点关系……”他一句话把大家的目光都引向了陈坚。
“啊?”陈坚发现大家都在看着自己,一时之间他不知道该说什么,才来队三天时间。还没混熟呢,突然面对这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他们都是中国人,当然有关系了。”球员中有人道,不以为奇。
“中国据说有十几亿人。你当人人都有关系啊?”贝尔不屑道,他指着陈坚说,“陈坚当初可是从我们森林地青训队中走出去的,不过在这之前你们知道他怎么来森林队的吗?”
没几个人会知道这种事情。一个中国球员的过去。有几个人关心?当地媒体也没怎么报道过。
“一次商业选秀。”贝尔看着陈坚笑道,“他拿了第三,然后当时的助理教练唐送给他一件森林队地球衣,他就这样来了!”
“哦――”一群人恍然大悟,同时也心满意足。这故事听起来果然有意思,颇为传奇。
陈坚倒是有点吃惊,没想到在队中竟然有人知道自己的这段往事,他可从来没有到处去讲过。当初来森林队参加为期一年的试训。也不是什么轰动的新闻。一线队应该没什么人关心这种小事。后来他又来青年队训练,也很正常,再后来他虽然在合同上成为了一线队地一员,却从来没有在一线队露过面,没有穿上森林队的球衣代表一线队打过一场比赛,哪怕只是无足轻重的商业性比赛。
他觉得在诺丁汉森林里,除了唐恩教练,应该不会再有人还记得他这个匆匆过客了。
可真没想到。现如今。那个诺丁汉森林的二号队长――加雷斯.贝尔,竟然记得自己的往事!
他突然想起来唐恩曾经对他说的一番话。
那是他刚刚参加完加盟球队新闻发布会之后。记者们都走了,唐恩带着陈坚来到深红球场踩踩草皮,算是另外一个“欢迎仪式”吧。
“陈坚,你知道诺丁汉过去的传说吗?”
陈坚愣了一下,138看书网罗宾汉传奇?”
唐恩点点头,停下脚步看着跟在后面的陈坚。“虽然诺丁汉森林这个名字和罗宾汉没什么关系,但是队徽却有关系。那颗看着像蘑菇地东西其实是橡树。”唐恩指着球场看台上的诺丁汉森林队徽。“而橡树则是罗宾汉当初和他的兄弟们聚义的地方。听起来有点像你们中国的《水浒传》吧?”
陈坚有些惊讶:“你连《水浒传》都知道啊,头儿?”
“我不光知道,我还看过好多遍呢。”唐恩真想这么回答他。
“中国的四大名著,我怎么会不知道?”唐恩没有继续在这个话题上,而是说,“橡树代表着罗宾汉和他的兄弟们地情谊,也代表着坚强不屈。森林队地传奇队长斯图亚特.皮尔斯就被人誉为有一颗‘橡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