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就在赵修竹忙着抵御蝗虫之际。
身处淮南的李孟尝也引来了第一场挑战。
两月之前,朝廷商议如何面对淮南即将到来的大水。
有大员提出迁民,被李世民狠狠地骂了一通。
可文武百官对此也没有办法。
于是,李世民就来到秦凡所在的万年县,向其问策。
秦凡给出了两条建议。
其一便是修筑水坝,修建水库。
以水坝蓄洪排洪,调节水位。
让淮南不至于被洪水淹没。
如此,粮食的收成得到了保证,百姓也不用迁离成为流民。
但修筑水坝并非一时之功,并且耗费的资金不是一个小数。
所以,秦凡便提出了第二个方法。
便是筑堤抗洪。
这一方法,其实淮南一直都在用。
只是每年都用,但每年都败给了洪水。
以秦凡看来,淮南水势虽然凶猛,但也没有道完无法抵御的程度。
而之所以每年都无法抗击战胜洪水,关键还在人。
原因很简单,比起抗洪所带来的收益。
那些地方官员只需要从抗洪物资之中伸伸手便能收获大笔的银子。
而且一旦抗洪失败,朝廷必然会下拨一笔银两进行赈灾。
如此,又能上下其手了。
而抗洪成功了有什么好处?
固然,百姓不用成为流民了,庄稼也能够丰收。
而朝廷也可以从淮南上税,丰盈国库。
但官员得到了什么?
他们什么也得不到!
所以,那些官员除非吃饱了撑着,否则谁会用心治水?
基于这个原因,秦凡提出了让每个士绅都下到抗洪第一线的指令。
你喜欢贪抗洪款?行!
就派你到抗洪的前线去!
到时候豆腐渣工程被洪水摧毁,你是第一个被冲走的!
就算你福大命大,洪水之中也能活下来。
那么很好,朝廷会来向你问责。
为何你所掌管的那一段堤坝会垮塌,这便是你的责任。
到时候必然也吃不了好果子。
在这种制度之下,那些官绅方能用心治水!
这便是秦凡所给的两条策略。
其二治标,但需要有人监督统领。
其一治本,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水泥建材以及劳动力。
身为工部尚书,李孟尝毛遂自荐,成为了这个前往淮南治水之人。
他此行的目的有二。
其一,便是抗击洪水,将那条堤坝守下来。
让淮南不至于被洪水淹没,粮食绝收。
让百姓可以安安稳稳收割粮食。
当然,这只是第一个目标,也就是秦凡的治标之策。
第二个目标,便是修建水坝了!
唯有成功将水坝修建起来,淮南百姓方能安居无虞。
不用担心任何大水的威胁。
也得亏前一段时间国债的发放,是的朝廷能够攒够足够的银两,用以修建水坝。
淮南。
一众官员士绅们听到工部尚书要来协助赈灾的时候,无不惊喜万分。
那可是工部尚书!朝廷的肱骨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