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五章 论经(1 / 2)

扬名 肉末大茄子 4302 字 2023-05-14

(),

“二位。”杨明此时不得不站起身。

他要是看着二人血溅当场,传出去也不是什么好事。

赵延与童恢皆转头望向杨明,且均面露不善。

“此乃万岁亭侯,弘农杨氏杨明。”伏雅旋即起身介绍道。

他这话一出口,赵延脸色骤变,眼神闪躲,便如同那老鼠见了猫一样。

且不说杨明昔日当街诛杀王甫,便是前不久,他收到从兄赵忠送来的信件,要家族子弟收敛行径。

他此前并不在意,毕竟杨明远在雒阳,与他有千里之遥。

不曾想,杨明竟就这么奇迹般出现在他眼前!

童恢则是面露喜色,他正愁力量不足,杨明的出现无异于凭空给他增添了一大助力。

伏雅挥手示意二人坐下。

二人各有心思,赵延率先坐下,童恢也刀剑入鞘,坐下身来。

“此时正值蝗灾横行,二位此时关注重点难道不应是灾情,以及可能会出现之疫情?”杨明接着问道。

童恢面色一僵。

赵延则是面色一喜,杨明这摆明了是在转移话题,并非是助童恢来的。

他随即开口道:“那依少君之意,此事当如何解决?”

这话一出,舍内几人的目光均望向杨明。

杨明走到二人中间,他刚才那句话,要的就是赵延这个态度。

“依我之意,若真有冤假错案,自然是要查的,可案件如此之多,又正值灾荒,自不可能如此多一起查,可先遴选重要的一二先查。”杨明给出了方案。

这方案让童恢与赵延皆陷入深思。

杨明的态度毋庸置疑,支持童恢查案,即支持律法,又站在士人一边。

但此方案也给足了赵延回旋余地,先是说冤假错案,而非肆意定罪敛财,再是给了赵延准备证据的时间。

对二人而言,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童恢不会因为不能查案而败了名声,而赵延也不会因此被治重罪。

至于后续,童恢若真有那能力,自然可以以一二件案子为突破口,治赵延的罪。

赵延真有能耐,也可以把所有案件的假证都造的天衣无缝。

但那些都是之后二人的斗争,就不是如今相持不下,甚至要血溅当场的局面。

杨明看到两人还未表态,于是又开口道:“二位莫不成是想继续让百姓看笑话吗?”

童恢闻言起身,向杨明拱手道:“便依少君所言。”

他其实也很清楚,以赵延之背景,对峙下去也未必能如他所愿。

杨明随即看向赵延。

赵延也点了点头。

“季尚,我竟有点饿了,我们回去继续小酌?”杨明转头望向伏雅。

伏雅立马起身,与二人行礼拜别,和杨明一起出了县衙。

“此次多亏少君出手相助。”等上了牛车,伏雅拱手向杨明致谢。

“希望童督邮能为百姓讨回公道。”杨明回道。

扪心自问,他是支持童恢的,一百五十六件案子,这还只是敢去检举之人,实际不知道要多出多少,不知有多少百姓因此家破人亡。

尤其这还是大旱之年,这跟王甫长安辜榷一事并无差别。

但是因赵延一人而放弃除曹节的上策,对他而言实属不划算。

所以这只能靠童恢自己,他若真能以以此治了赵延的罪,即是为百姓除一害,也是为自己扬名。

等回了伏府,杨明并未进去继续小酌,而是和伏雅拜别。

翌日,杨明带着张辽,以及几名护卫扛着束脩,随伏雅一起上不其山。

“因古时‘不族’与‘其族’居住于此,因而取名不其山。”沿着山路拾级而上,伏雅也在介绍着与不其山有关之事。

“昔日秦皇巡游至此,登不其山而望不其南城,取名‘城阳’。”

杨明听得津津有味,这些人文故事,再加上如今郑玄在此开学授课,这座不大的山倒是充满传奇色彩。

说话间,两人已到了书院所在。

书院位于不其山东侧,只有一小道可进,此时有两名弟子守在出入口。

“郑公授课之余与弟子一起耕种,设有义舍,凡求学者皆可用,但因先前有人混入其中,弟子便自发轮流守住入口。”伏雅解释道。

杨明听得点头,郑玄“客耕东莱”的事迹他也有所耳闻。

见到伏雅过去,那二位弟子皆躬身行礼。

“郑公此时可在授课?”伏雅开口问道。

“夫子正在田间耕种。”一弟子回道。

伏雅闻言,便带着杨明往书院后山去了。

杨明此时观察了一下书院,确如传言所说,不过一庙堂而已,且已有些年份。

从书院旁小路穿过时,他发现路边墙角下间隔有序地种着一些奇怪的异草。

其株大如韭,叶长一尺余,看着坚韧异常,他穿越那么久还从未见过。

等走出小路,豁然开朗,眼前是一大片田地。

远处一群人正在那田间深耕易耨。

九、十月份,正是春小麦的耕种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