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赏功</p>
元丰八年六月甲戌(十二)。</p>
赵煦刚刚吃完早膳,向太后就拿着两封边报,到了他面前,很开心的说道:“六哥,吕惠卿这一次出兵,真是做的不错!”</p>
“确是行了仁义之师,只斩首百余……”</p>
“但却成功的解救了四万多羌部、党项……”</p>
“还带回了十余万牛马牲畜呢!”</p>
赵煦接过向太后递来的边报,稍微看了一遍。</p>
吕惠卿的边报上,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他奉诏出兵‘拯溺救亡’王师所至,‘贼军震怖,不敢出战’、‘臣谨守两宫慈圣旨意,皇帝陛下仁义之命,勒令诸将,只从救人,不得生事’。</p>
于是‘诸部蕃民,箪食壶浆’,而‘王师军纪肃然,秋毫无犯’。</p>
便带着大批‘自愿’成为大宋臣民,给赵官家耕地纳税的羌部、党项生番回到了葭芦寨。</p>
赵煦自知,吕惠卿这封边报,大半都是修饰性的文字。</p>
恐怕除了最后带回来的羌部百姓和党项生番数字能对得上外。</p>
其他的都是春秋笔法了。</p>
毕竟,大宋军纪那是人所共知的。</p>
即使现在已经改善了不少,但秋毫无犯什么的,就是个童话。</p>
宋军能不杀良冒功就已经阿弥陀佛了!</p>
看完吕惠卿奏报,就是折克行的报告了。</p>
折克行的报告上,内容就多了。</p>
有详细的作战过程,也有许多翔实的案例。</p>
提到了好多羌部首领的名字,在描述中,折克行多次用了‘XX部见王师旗帜,跪而泣迎:王师来矣!吾等有救矣!’。</p>
赵煦在心里笑了笑。</p>
“折家人也学坏了!”</p>
不对!</p>
“折家人哪里需要学‘坏’?”赵煦在心中摇摇头:“折家人不教坏别人就不错了!”</p>
他们可是半独立的世袭将门,从五代乱世一直活到现在的地头蛇!</p>
见风使舵和骑墙的本领,折家人可一点都不比文臣士大夫差多少!</p>
和折家相比,另外几个西军将门家族,就显得是那样的‘淳朴’、‘正直’。</p>
不过,赵煦依然是信得过折家的!</p>
不仅仅是因为折家和赵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君臣关系。</p>
更因为赵煦在现代,看过折家在北宋末年的表现。</p>
在汴京沦陷,河东、河北甚至陕西都已经被金军攻陷的时候,折家依然在抵抗。</p>
虽然后来折可求被迫投降。</p>
但没有任何人可以怪罪!</p>
当时的折家,四面被围,坐困孤城,外无援兵,内无积蓄。</p>
况且,折可求的投降,大概率也是假意降金,日后反叛!</p>
这从金人始终信不过折家,始终防备,最后毒死折可求,对残余的折家人斩尽杀绝,捣毁折家祖坟就看得出来。</p>
而且,折家的残余力量,后来南下,继续给赵官家效命。</p>
对一个封建武将家族,一个半独立的世袭藩镇来说,做到这一点,已经对得起赵家了!</p>
再奢求就过分了!</p>
赵煦将边报放下,然后和向太后道:“母后,这个叫吕惠卿的大臣,做的真不错呢!”</p>
“既没有过多杀戮,也完成了儿和母后的期望,将那些可怜的羌人,救了回来!”</p>
向太后微笑着点头:“是呢!”</p>
“母后也觉得,这个吕惠卿是个能吏!”</p>
对向太后来说,其实她根本不关心,吕惠卿这次进军到底斩首了多少?击败了多少了西贼?</p>
这些无关紧要。</p>
紧要的是——他赢了!</p>
六哥即位后亲自下诏指挥的第一战打赢了!</p>
而且赢得漂漂亮亮!</p>
别的可以撒谎,四万多人丁,十几二十万的牲畜不会撒谎!</p>
六哥新即位,就指挥官军大胜!</p>
对稳固六哥的地位,对六哥在军中的威望都是好事!</p>
而且……如此一来,在北使来汴京的路上,他就会看到,大宋官军的这一胜仗的捷报。</p>
足可震慑北使,叫他不敢在汴京有什么出格的举止了!</p>
“太母可知道了这个喜事?”赵煦问。</p>
向太后点点头:“自是知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