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26章 此一去,西夏不复(1 / 2)

第426章 此一去,西夏不复</p>

大宋庆历八年,国家的实力稳步提升。</p>

此时大宋已经修好了第一条铁路——京襄铁路,还未正式运行,处于试运营阶段。</p>

蒸汽机发电厂于九月二十三日建成,并于二十四日完成发电工作。</p>

各地钢铁厂、水泥厂、砖厂纷纷兴建。</p>

各种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市面上的粮价被压得很低,摊丁入亩之后,人口又进入一个飞跃性增长时期。</p>

街头巷尾各种玻璃铺、眼镜店、杂粮铺比比皆是。</p>

汴梁来往的商人络绎不绝。</p>

虽然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人仍然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p>

在赋税极低的情况下,依旧努力地耕作,勉勉强强养家糊口,不至于饿死。</p>

极大的贫富差距依旧存在。</p>

“当然是有的,而且很多。”</p>

这次出去其实是调动禁军。</p>

时间很快来到了庆历八年十月下旬,入冬后虽未下雪,天气愈发寒冷。</p>

但在赵骏眼里,却是最好的下属。</p>

范仲淹一愣,随即说道:“难道就没有真的家庭困难者吗?”</p>

“来一碗香喷喷的馄饨勒,来一碗哦。”</p>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劳动用工工资节节攀升,很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p>

什么皇室权贵,还是达官贵人,落到他手里肯定没有什么好下场,就连赵骏都被他当街斥责。</p>

“能有什么动静?自从收复燕云之后,朝廷就一直偃旗息鼓,我快气死了。”</p>

“好词,这首《沁园春》当有我强盛大宋的风范。”</p>

赵骏笑道:“好吃懒做的人到处都是,明明四肢健全,却还要上街讨饭,都被老包抓去工厂打螺丝。”</p>

因而即便包拯在朝中遭遇的压力很大,很多权贵都对他有意见,可赵骏依旧如一根擎天柱般站在他身后,</p>

包拯从开封府推官再升通判,然后同知,最好到如今开封知府,已经经历了近十年时间,在开封府的名声很高,可谓是众望所归。</p>

“看长城万里,蜿蜒峻岭;黄河九曲,浩荡东方。五岳巍峨,三江壮阔,碧海蓝天映艳阳。神州地,正繁荣昌盛,百业兴旺.”</p>

“也不是没有乞丐,不过都被老包给清理掉了。”</p>

“怎么管?”</p>

“炊饼,刚出炉的炊饼!”</p>

范仲淹听了连连点头,感慨万分道:“还是汉龙想得周道啊。”</p>

马车上除了赵骏、范仲淹以外,还有枢密使张亢、兵部尚书富弼。</p>

“朝廷拨款管呗,你平时处理的都是兵部、枢密院、御史台以及各路上奏的关于军事或者改革成果的公文,却是少关注民生。”</p>

这是属于大宋的时代,也是历届封建王朝最好的时代。即便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亦是比不了如今壮观盛景。</p>

赵骏笑道:“我还是很满意他的能力,他对这些困难户的关照很上心。之前出过有人欺凌这些弱小,甚至冒领五保户补贴的,都被他严惩了。”</p>

赵骏说道:“我看这方面的公文会比较多一些,开封府和地方官府的劄子也都多送到我这。像你说的家庭困难者往往都是开封府及地方官府重点关照的对象,我已经建立了五保户制度,每个月的米油、补贴都会按时发放下去,必须保证这些困难百姓的生活,虽然每年财政预算又要多支出不少,但这亦是国家对于百姓的惠抚,也是国家存在的意义。”</p>

范仲淹亦是颇为欣慰。</p>

“嗯,包拯确实是做这個的料,希望他能够在开封府的任上一直好好地干下去吧。”</p>

这样的下属在后世很多官员眼中最多就是个任劳任怨的牛马下属,脏活累活全让他干,至于升迁估计没这回事。</p>

赵骏扭过头看向窗外的街道,人群熙熙攘攘,打着补丁艰难讨生活的百姓到处都是。</p>

“自然是要管的。”</p>

二十六日早朝结束之后,赵骏与范仲淹并没有前往政制院上班,而是坐上马车,往西门的方向而去。</p>

“那就好。”</p>

他需要的就是这样能干实事,为黎民百姓谋福祉的官员。</p>

他看着街头人头攒动,不由得感叹说道:“真是个太平盛世啊,道路边连一名乞丐都没有。”</p>

范仲淹掀起马车车帘,一股冷空气陡然吹进来,让人打了个寒颤。</p>

街边的茶摊依旧是人满为患,很多即便不是读书人也都会拿着报纸看,看看朝廷最近又有什么新消息。</p>

“这些人官府难道不管吗?”</p>

街头巷尾人人都穿上了棉衣,裹得严实,丝毫没有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该干什么就继续干什么,人来人往,充满勃勃生机。</p>

“也是现在开封府知府是老包吧。”</p>

他轻声道:“但除了实在活不下去,孤儿寡母,又或者是有疾病、残疾一类缺陷在身,谁又愿意去做乞丐呢?”</p>

车窗外依旧是车水马龙,他们的队伍徐徐经过内城大街。</p>

“今天的报纸头条有点意思啊,一直在谴责西贼这么多年屡次寇边的事情,朝廷是不是有什么动静?”</p>

但富裕者的千里之田已经被打碎,朝廷不停打击地主,收拢他们的田土,令贫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p>

有人在旁侧酒楼上高谈阔论,或言诗词,或言时政,就算是街边的工人都能唱两曲《浪淘沙》。</p>

各种各样杂乱的声音涌来,谱写一曲开封城的人生百态。</p>

事实上汴梁的识字率其实不算差,由于商业氛围浓厚,再加上从唐朝开始,印刷术就降低了识字的门槛,因此很多贩夫走卒都认字。</p>

再加上朝廷开设的工厂都会成立扫盲班,为工人普及文化。</p>

在这样的熏陶下,各种诗词遍地传唱,赵骏以鲁迅为化名抄词,甚至都跟不上新的诗词写作速度。</p>

不仅一些后辈文人冒出头,甚至就连历史上从未听说过的词人都出现,写的诗词非常精彩。</p>

上个月就有名水泥厂的工人写了首《菩萨蛮》,刊登在汴梁日报上,一时间震惊四座。</p>

由此可见,也许历史上本来有些人具有写诗词的天赋,却因为家境贫寒读不起书,最终泯然众人。</p>

如今这个盛世,衣食无忧,又有免费的读书机会,自然就有人乘风而起。</p>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才出现。</p>

不仅仅是数理化的科研人才,还有文学家、小说家、戏曲家、歌唱家等等。</p>

时代造就英雄。</p>

同样时代也会造就那些曾经平平无奇的普罗大众。</p>

就好像很多戏曲、小说、唱曲等艺术形式,本就出自于民间一样。</p>

马车车队自梁门出,西大街亭台楼阁无数,依旧是人山人海。</p>

偶尔也有嘈杂的声音,市井当中免不了争吵乃至打架。</p>

但很快就被开封府在街道处坐班的衙役制止逮捕。</p>

现在汴梁城人口越来越多,城区面积越来越大,外来人口流入让治安压力剧增。</p>

这几年也有黑恶势力冒头,却有迅速被摁下去。</p>

赵骏向来都是对贪官污吏以及黑恶势力团伙不曾手软。</p>

杂草每年都在打,平时看着润物细无声,实际上皇城司从未懈怠。</p>

等出了外城,到了城外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p>

内城和外城由于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拆迁,平房和木制楼房遍地都是,反倒是外城一栋栋大楼平地而起。</p>

钢筋水泥铸造的五六层高楼随处可见,人来人往,多是底层百姓在其中穿梭。</p>

谁能想到,内城和外城一副封建社会城区模样加极少量水泥楼区,跟外城接近后世七八十年代的房屋比较,却是内城和外城的土地更金贵,富人更多呢?</p>

不过这种情况相信持续不了多久。</p>

因为朝廷目前已经在启动内城和外城改造计划,即便内城和外城的土地昂贵,都还没开始房地产化,就已经让土地价格飙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