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79章 开启苏轼的物理之道(1 / 2)

翌日清晨。</p>

随着隆隆的火车到站,襄阳西站已经是人声鼎沸。</p>

苏洵一家五口昨日在襄阳住了一晚,缓解了连日来坐船的旅途劳顿,今天早上就要出发坐火车前往汴梁。</p>

卯时刚过,他们就抵达了襄阳西站。</p>

苏洵首先去了车站站长室开了条子,确定是去汴梁公干,然后才被允许买票登车。</p>

因为目前大宋正在运营的火车线只有京襄铁路,其余长安到成都的长成铁路,襄阳到广州的京广铁路,以及汴梁到燕云的京北铁路都在修建。</p>

像长成铁路同样是庆历五年规划,庆历六年开始修建。结果京襄铁路都运营四年了,长成铁路受限于地形,要到明年才能通车。</p>

京广铁路在庆历九年规划,估计也就是明明后年的事情。只有京北铁路稍微晚一些,不过平原区修建速度会很快。</p>

只是哪怕赵骏已经为大宋做了个三十年铁路计划,预计在未来三十年内,大宋的铁路要连接全国所有路治、州府、县城,让火车成为大宋主要交通工具。</p>

可至少现在依旧只有一条。</p>

并且京襄铁路主要运输还是以货物为主,大部分火车都是货车,比如货车往往都是三小时一班,而载人的客车却要六个小时一班,晚点也是常有的事情。</p>

所以眼下的火车依旧不是平民百姓能够消费得起,也暂时不允许普通百姓购买车票坐火车来往京城与襄阳。</p>

它的服务对象目前只有几个,一是做生意的大老板,比如那些茶商、粮商、盐商等等,花大价钱雇佣火车运货,老板与随从人员自然也能够享受到乘坐火车的便利。</p>

二是公干的官员,有公干明证,比如苏洵这次要前往汴梁,先去吏部报道,随后去审官院磨勘选调,接着再等吏部通知,自然就可以坐火车。</p>

三是一些特殊情况人士,如特别有钱的达官权贵,或者送朝廷急报的公文吏员,以及奉命来往两地换防、驻守的军队。</p>

这就导致现在火车还不能算是为平民阶层服务的便利交通工具。</p>

不过这是正常的事情。</p>

就好像后世很多新技术,往往都要先用于军队一样,由于东西还没有普及,自然也就无法惠及大众,等全国铁路网铺开,到时候普通百姓坐车就是常态。</p>

苏轼一家虽然是公干的官员,可也得买票,那高昂的票价即便是老苏家作为眉州地方大家族,家资丰厚,亦是让人肉疼。</p>

从购票厅买了票之后,一家五口到了候车厅。</p>

火车站颇为简陋,外面由铁栅栏圈起来,然后里面用水泥建筑物做了一个类似于厂房的平房。</p>

这個平房就是候车站,不过占地倒是很宽敞,一楼是候车大厅,二楼是办公室,整体有点像后世某个县城小汽车站,但在宋代就已经非常豪华。</p>

此刻候车大厅里相当安静,来往的要么是大商人大老板,要么是官员权贵,自然不会像后世火车站、汽车站那样人声鼎沸嘈杂。</p>

倒是外面非常乱。</p>

因为有货运的关系,需要有大量的工人在外面搬货卸货,火车到站之后,往往需要通过道岔变轨,先完成调头,再停在外面卸货装货,最后再出发送往汴梁。</p>

而货运车的优先级要高于客车,所以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卸货装货完成较早或较晚,抢了客车的发车时间,从而造成晚点。</p>

苏轼和苏辙像两个好奇宝宝一样四处乱看,他们看到平房南面有一个巨大的空地,大量马车在那里卸货,更远的方向有列车停在那边,显然是正在装货。</p>

相比于苏辙,16岁的苏轼迅速想到了一个问题,他对苏洵说道:“父亲,火车是一个半时辰一趟对吧。”</p>

“嗯。”</p>

苏洵还以为苏轼在问发车时间,说道:“之前问了刘站长,他说我们这趟应该再等半个时辰就能出发了。”</p>

苏轼摇摇头道:“我不是想问这个,我是想知道,如果火车在半路上坏了,停了下来,那么如果一个半时辰内没有修好,那后面的火车会不会撞到前面的火车?”</p>

“这”</p>

苏洵一下子就哑口无言了,这问到了他的知识盲区。</p>

苏辙聪明,说道:“铁道部不可能不想到这一点,而且京襄火车运行多年,也没听说出什么事故,应该是有什么办法可以通信。”</p>

“这位小郎说对了。”</p>

坐在他们一家对面的一个商人笑了笑,指着车站外面的站台说道:“你们看那是什么?”</p>

他们都看了过去,就看到在外面上车的站台附近都有电线杆,上面架着电线。</p>

只是电线还不普及,目前也只有成都那边修了一些,用的还不是水力发电,而是蒸汽机发电,所以他们都不认识。</p>

见他们露出疑惑的神情,商人笑着卖弄道:“那是电线。”</p>

“电线?”</p>

“不错朝廷在沿线都架设了电线,每个车站都有个电报站,每隔十里有个电报亭。”</p>

“它有什么用?”</p>

“电线可以发送电报信,以此来通知站台。如果火车因故障停下,就可以利用火车线与电报亭的线路,向站台报告。”</p>

“火车上也有线?”</p>

“是的,每台火车上都有一条长六里的电线,这样在十里范围内,不管火车在任意地点发生故障停下,都能及时接到电报亭的线路。”</p>

“可是。”</p>

苏轼很快想到了漏洞,说道:“如果来不及向站台报告,或者后面的火车已经出发了怎么办?”</p>

“这就是朝廷为什么要安排一个半时辰一趟,并且复置前唐就废除的新野县了。”</p>

商人笑道。</p>

“为何?”</p>

苏轼不解。</p>

“你知道火车一个时辰能走多远吗?”</p>

“不知道。”</p>

“约200-220里左右。”</p>

“我明白了。”</p>

苏轼恍然大悟道:“每个站台的距离肯定小于这个里数,所以如果火车发生故障的时候,上一辆火车必然还没到上一站。”</p>

“是的。”</p>

商人说道:“准确来说应该是上两站,因为京襄铁路的每一站距离大概都是在110里左右,前列火车出发了一个半时辰,那么后列火车就至少落后了300余里,即便加上停靠各个站点的时间,也最多不会低于300里,所以后方的列车就必然落后两站。本来最合适的应该是一个时辰一趟,但朝廷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一个半时辰一趟,从而彻底杜绝相撞的可能。”</p>

这个问题也是最早由赵骏和赵祯商讨,当时还没有发明电报,对于火车之间的通讯让他们非常担忧。</p>

一旦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告知后方列车,就可能会发生追尾。</p>

所以最早的时候,京襄铁路是三个时辰一趟,也就是一天才发四趟,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p>

但没过多久赵祯就研发了电报,就能进行远程通讯工作。</p>

只是电报毕竟不是电话,火车上也很难装电线运作,因此就采取了电报亭的形式。</p>

刚好大宋建立铁路线的时候,每隔十里都有一个巡逻亭,因为铁路用的钢材非常在此时非常贵重,一斤钢堪比一斤铜,有地方百姓会偷铁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