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2章 曹丕的妥协与无奈!(1 / 2)

蜀汉 雨落未敢愁 3051 字 6个月前

第312章 曹丕的妥协与无奈!</p>

翌日清晨。</p>

魏王曹丕便顶着两个黑眼圈上了早朝。</p>

期间对平定曹彰之乱的众将臣僚,都是大加赏赐。</p>

便是武德侯曹叡,也因功升为齐公,魏王世子,这个封赏,算是给朝野释放了一个信号。</p>

下一任魏王的人选,便是齐公曹叡了!</p>

“儿臣,谢父王恩赏!”</p>

曹叡面色激动,手持笏板,当即跪伏下去,他低着头,浑身在颤抖,双手紧紧的握住笏板,哪怕是指甲里面的肉变青变白了,犹不自知。</p>

布局数月,终于是见成果了。</p>

呼~</p>

他心中的那块大石头,终于是落下来了。</p>

看来</p>

其他棋走没走对,他不知道,但郭女王这步棋,他是走对了。</p>

曹丕看着激动的曹叡,心中有些腻歪,说道:“等下了朝,你便去拜见王后罢。”</p>

“儿臣明白。”</p>

处理完曹叡的事情,曹丕目光看向群臣列中,与他长得有几分相像的曹植,他冷哼一声,说道:“平原侯与齐公一道守卫洛阳,确有功劳,不过.据校事府消息,平原侯与逆贼曹彰,有书信联络?可是?”</p>

书信联络?</p>

曹植面色骤然一变,他当即跪伏在地,痛声说道:“臣弟与鄢陵侯,未有书信交通,还请大王明鉴。”</p>

“还敢狡辩?”</p>

曹丕眼中杀气四溢。</p>

“我抓住的鄢陵侯副将,他已经将你供出来了,言之你不仅与逆贼曹彰有书信联络,甚至想要与贼军里应外合,攻破洛阳!”</p>

曹丕此话一出,朝堂中的臣子,一个个都倒吸冷气,眼神看向曹植,满是惊疑之色。</p>

此刻曹植的面色,已经是发白了,上面是一点血色都没有。</p>

“臣弟.臣弟冤枉啊!”</p>

他现在哪里不知道,这是曹丕要陷害他。</p>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p>

他可怜兮兮的看向如今已经是贵为齐公的曹叡,期许着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他能拉自己一把。</p>

然而.</p>

此刻的曹叡低着头,似乎根本没有看到曹植投过来的视线。</p>

他再将求助的目光看向大将军曹仁。</p>

后者面露犹豫之色,终究只是长叹一声,未有任何言语。</p>

尚书令桓阶,夏侯楙,陈群</p>

具是沉默。</p>

“呵呵。”</p>

“哈哈~”</p>

曹植苦笑一声,傻笑一声,跪伏在地,头嗑在地上,那叫一个震天价响。</p>

砰砰砰!</p>

“臣弟冤枉,绝无半点勾结逆贼之心,至于所谓之书信,所谓之供词,皆是有人欲构陷臣弟。”</p>

有人?</p>

曹丕的眼睛一眯,冷声问道:“你说的有人,莫非便是孤?”</p>

砰砰砰~</p>

曹植又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说道:“臣弟绝无半点此番之意,还请大王明鉴!”</p>

明鉴?</p>

曹丕想到昨夜的噩梦,又想到曹植此前所做的种种,他的心便如铁石一般坚硬。</p>

“将平原侯押入洛阳狱,若是有冤屈,孤自会为你反正!”</p>

反正?</p>

曹植额头已经是磕出血印来了,此刻只得大喊道:“臣弟冤枉,臣弟冤枉啊!”</p>

然而此刻有两位卫士,上前将拉出殿外。</p>

待曹植的喊冤声渐行渐远之后,曹丕颇有些迫不及待的说道:“无事便下朝罢!”</p>

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去洛阳狱,将心结给了结了。</p>

正在曹丕屁股都要离开王座的时候,身穿文官袍服,头戴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三梁的陈群站了出来。</p>

“臣下有本要奏。”</p>

见陈群上来奏本,曹丕这刚提起来的屁股,不得不重新坐了回去。</p>

“爱卿有本快奏!”</p>

这么没有眼力劲?</p>

孤这着急去办事呢!</p>

嘶!</p>

陈群深吸了一口气,手持笏板,将其举过头顶,说道:“臣要奏之事,关乎国本,关乎天下士子,关乎官员任用之要事!”</p>

国本?</p>

曹丕眼睛一眯,眉头不自觉的便皱起来了。</p>

这是要在早朝上,逼我同意九品官人法?</p>

难道是士族逼迫?</p>

曹丕扶在王座扶手上的手,骤然握紧了。</p>

“你且说之。”</p>

曹丕语调冰冷,这话语中,是带了些许情绪在里面的。</p>

然而陈群像是没有听到曹丕的情绪一般,自顾自的说道:“汉之察举制,如今已经是不合时代了,已经不能达成取天下之才为大王所用的目的了。”</p>

见曹丕不说话,陈群继续说道:“臣下与群贤制定了新的纳贤之法,名为‘九品官人法’,亦可称九品中正制。</p>

何谓九品中正制?</p>

一是设置中正,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p>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p>

二是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p>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p>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p>

其一,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p>

其二,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p>

其三,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p>

三是选拔依据。</p>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p>

中正评定的品第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p>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p>

说完九品官人法的长篇大论,陈群看向曹丕,道:“还请大王应允此利国利民之大制!若大王用此制度,必可使我大魏一统天下,所谓之汉中王太子刘公嗣,亦是不值一提!”</p>

其实这九品官人法,陈群已经在私底下跟他说过了。</p>

好处</p>

确实有,但是</p>

曹丕亦是担忧其坏处。</p>

此制度一下,士族必定做大,到时候这魏国是他曹家的魏国,还是世家的魏国?</p>

曹丕本想直接拒绝,但他眼珠一转,马上说道:“此制度,众爱卿以为如何?”</p>

他要看看群臣的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