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2章 曹丕的妥协与无奈!(2 / 2)

蜀汉 雨落未敢愁 3051 字 6个月前

他虽是魏王,但也做不到只手遮天,更不用说他现在的魏王之位都坐不得不安稳了。</p>

曹彰只是逃到长安去了,可没死呢!</p>

而且曹彰能逃出重围,其间亦是疑点重重。</p>

曹丕多疑,不自觉的,便往其他方面去想了。</p>

&lt;div class=&quot;contentadv&quot;&gt; 难道说.</p>

若是我不同意这九品官人法,世家便要请那鄢陵侯来当魏王?</p>

尚书令桓阶当即起身,说道:“大魏建立以前,由于战事频出,人口流动大,导致地方的治理相当混乱,虽然有举荐人才的相关政策,但在地方人才流失的情形下,这个政策已经很难付诸实现。</p>

因此,施用九品官人法,可以妥善派遣合适的官吏,一并管理地方事务,使当地文气民风得以恢复,臣下望殿下采纳此制度!”</p>

桓阶虽非大士族出身,然而也同意此制度。</p>

武德侯傅,哦不,现在或者应该叫齐王傅的郑称起身,说道:“先王提出任人唯才之后,选才风气乌烟瘴气,虽然招来不少谋士,可是这个选才方式,不是治国的长久之计,因为狡诈之人容易致使朝廷颠覆,也不易对地方行以教化。</p>

因此,“九品官人法”不仅具备矫正时弊的作用,也能够好好评选适当的人才。</p>

臣下以为,大王应当施行九品中正制!”</p>

接下来,又有些臣子上前发表意见,基本上都是同意的。</p>

曹丕将目光定格在曹仁身上。</p>

“大将军以为如何?”</p>

被曹丕突然一问,曹仁愣了一下,旋即苦笑着说道:“末将乃一介武夫,不知治国之策,只要是大王以为善的,末将定然赞同!”</p>

曹仁的这句话,倒是让曹丕的心情好了不少。</p>

“此事事关重大,得从长计议!”</p>

此事不好拒绝,曹丕决定使出拖字诀。</p>

闻言,陈群赶忙上前说道:“国内战事频发,国力空虚,而那汉中国却蒸蒸日上,若大王不行非常之法,焉能在大争之世中获得胜利?”</p>

“况大王有一统天下之大志,欲为九州生民谋条生路,便更不得不用此法了。”</p>

陈群此语,饱含深意。</p>

你曹丕不是想要代汉?</p>

要想代汉的话,不满足我等士族的要求,你这数战数败的履历,能成功?</p>

陈群此语,让曹丕的眉头紧皱起来了。</p>

“哼!”</p>

他冷哼一声,想到了之前一段不好的回忆。</p>

他继位之初,夏侯惇便病逝了。</p>

在夏侯惇的葬礼上,曹丕亲着素服,领着文武百官到邺城东门外发丧致哀。</p>

这次看似寻常的悼念活动,却在朝野间引起阵阵非议,许多人认为,曹丕给夏侯惇送葬的行为有失礼节。</p>

按照此前的礼法,君王从来不会轻易给任何一位大臣送葬,即便送葬也不会穿着素服,亲自送出城外。</p>

就算是权力地位非常高的同姓宗室,一般情况下君王也只会在宗庙门外哭祭。</p>

百官之所以揪住这件事不放,主要是因为送葬风波发生的时机太过敏感。</p>

当时正是曹丕继位之初,权力地位还没有得到巩固。</p>

先是弟弟曹彰率军夺权,后有青州兵哗变事件,在这个节骨眼上,百官对曹家的门庭出生旧事重提,可见当时大部分人并不认可东汉王朝由一个宦官、乞丐的后代取而代之。</p>

当然,以世族大家为首的旧势力并不敢和曹丕彻底闹掰,他们顶多就是借着为夏侯惇送殡这样的小事,对曹丕进行敲打,提醒他要保障世族大家的利益和特权,否则就无法得到百官的支持,皇帝的位子也就坐不稳了。</p>

对于这一点,曹丕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找来心腹谋臣陈群商量,决定对世族大家妥协,而且要想办法寻找一个纽带,将士族大家和曹魏政权的利益捆绑起来。</p>

这根纽带,便是九品官人法。</p>

只是</p>

这根纽带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p>

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德行和才能,把所有待考核的预录取人才划分了三六九等,从上上,上中,上下,一直到下上,下中,下下,品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官位的级别和权力大小。</p>

“正二品”以上称作“高门”,以下则一律叫做“寒门”。</p>

此外,专门负责官员任免的“中正官”,也一律要由中正二品以上官员担任。</p>

如此一来,高门下的世家大族彻底垄断了整个曹魏政府的人事权力,仅靠这一点,他们就能够在朝野间获得只手遮天的影响力。</p>

“大王,此刻不能再犹豫了。”</p>

作为曹丕的心腹大臣,陈群在大殿之上,当着百官的面提出这个九品官人法,他背后也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的。</p>

没办法.</p>

曹丕南征失利,各方面都有所损失,士族亦是如此。</p>

战场上没得到什么东西,那只能在九品官人法这上面找补回来了。</p>

“鄢陵侯在长安,可不知会掀起怎样的动乱呢!”</p>

陈群在后面,又加了一句。</p>

这一句话,明显就触及了曹丕的逆鳞了。</p>

“我大魏良将无数,怕区区一个叛逆?”</p>

陈群只是跪伏在地,道:“还请大王三思!”</p>

陈群跪伏下去,在其身后,朝堂之上,除了宗亲之外,基本上臣僚全部都跪了下去。</p>

“还请大王三思啊!”</p>

百人齐声高语,声势之大,在大殿之中回荡,震耳欲聋,绕梁而上,三日不绝。</p>

曹丕沉默了。</p>

他从陈群的话语中,明白了此事他已经是连拖都拖不得了。</p>

呼~</p>

曹丕尽量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p>

片刻之后,他有些无力的说道:“既然众位爱卿都认可此制度,那九品官人法,便施行下去罢!”</p>

九品官人法虽然有弊端,但对于现在的魏国来说,那还是好处更多的。</p>

东汉末年,原本汉朝所倚重的“察举制”其中的缺点很明显的摆放在众人面前,那就是“有德不代表有才”。</p>

如果说一个小县官只是有德行,但是本身却没有任何治理经验,那么这个小县官可能将这片地区治理的一塌糊涂,在和平时期,这种缺点还没有那么明显。</p>

但是到了比较动荡的年代,这种方法所展现出的短处是致命的。</p>

为何曹操手下会出现“猛将成群,名士如雨”的局面,正是曹操的用人方针是“重才而轻德”。</p>

而“九品官人法”的出现,可以说是打破了“察举制”将一些只有德行,没有才能的花架子选拔提升的局面。</p>

而且现如今曹丕新败,天下人心不稳。</p>

而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的力量可以说是空前的大,包括曹操本人也是依靠士族的力量才能稳定北方。</p>

所以为了稳定这些世家大族的心,“九品官人法”可以说是将选举的一部分权力交给了这些世家大族,从而换取这些家族对曹魏政权的支持,稳定北方局势。</p>

而且“九品官人法”也将官吏的任免重新收回中央,也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稳定。</p>

但.</p>

为了现在的好处,而给未来埋下祸患。</p>

这岂是雄主所为?</p>

唉~</p>

曹丕叹了一口气,心里想道:若是父王尚在人世,他可会答应百官施行这九品官人法?</p>

他轻轻摇头。</p>

父王断不会答应此策。</p>

因为他能镇住这殿中百官,镇住这世家大族。</p>

然而.</p>

他一败再败,甚至连魏王之位都快坐不稳了。</p>

他镇不住这殿中百官,更镇不住曹魏背后的士族。</p>

为求自保,为求代汉,做那九五之尊,便不得不与世家妥协了。</p>

后面事情,便交给后人来解决了。</p>

相信后人的智慧!</p>

。</p>